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南水网等水网连通工程建设,完善“通州堰”防洪体系……2023年北京水务“折子工程”近日正式公布,其中涉及城市副中心多项水务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
“折子工程”明确,在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复苏方面,统筹实施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流域生态补水,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河湖坡岸水土流失防治,不断完善水生态健康监测评价体系。
在持续提升河湖和水利设施运行服务水平方面,今年将大力推动河道两侧滨水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其中提到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南水网等水网连通工程建设。据了解,实施城南水网台马片区、漷牛片区及于永片区内的骨干沟渠水网工程建设,对水网内的乡镇骨干排涝河道翟减沟、减运沟等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整治、水系连通、建(构)筑物、生态修复、蓄涝区、排涝泵站及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工程等。通过水网建设实现温榆河、北运河、凉水河等重要补水河道与水网片区内沟渠有效连通和循环流动,改善乡镇水环境,同时提高镇村地区的排涝能力。
完善“通州堰”防洪体系。据了解,“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治水中利用“堰”分泄洪水的理念,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统筹考虑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防洪体系,通过分洪、蓄滞等措施,从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流洪水,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将副中心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此外,城市副中心上游规划建设的温榆河公园蓄滞洪区,总蓄洪量1200万立方米,可蓄滞清河、温榆河洪水,规划实施后可进一步提高副中心防洪安全保障。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围绕解决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连续实施了三个三年行动方案,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围绕提升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围绕乡镇地区、黑臭水体实施污水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水环境治理重点由建成区向农村进行延伸。目前,全区已建、在建污水处理设施167座,每天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7.18万吨,污水处理率由2018年的88.79%提升至2022年的94.5%(2016年是67.2%);2022年,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污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按市级要求完成农村小微水体整治任务。
在区水务局编制的《“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中,明确了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水生态空间、复苏河湖生态等规划任务。到2025年底,39条区管河道将通过城南水网工程、萧太后河生态修复工程等,实现全域水系连通,水生生物群落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健康持续向好,形成“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水环境格局,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
此外,城市副中心还将继续实施水生态系统修复,潮白河廊道将以水生态空间优化调整及地下地表协同修复为重点,调整河道管理范围内用地类型,充分利用河网、坑塘、农田渠系回补地下水资源,同时保障下游段生态基流,提高河流生态功能;北运河廊道重点围绕水文化弘扬、副中心水生态功能提升,围绕通航水量保障、再生水补水河流生态修复、亲水空间改善等,持续推进北运河再生水生态调度;通惠河、凤港减河等中小河道以提升滨水休闲空间品质为目标,围绕边坡水土流失防护、滨水生态带建设、水域生境运维等实施保护修复,提升滨水空间人居环境。到2025年,北运河水生态状况得到显着提升,城市副中心主要河道将形成约160公里连续贯通的生态滨水岸线,实现全域水系互联互通、滨水岸线便利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