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孙阳代表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发言。
孙阳表示,北京面临着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四多一少”的风险。一是传染病源头多,二是传染病传播途径多,三是易感人群多,四是疾控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欠债多,五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相对少。
孙阳代表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建议,应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全力加强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全力构建环京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筑牢首都疫情防控屏障。
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
孙阳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北京市要按照中央的精神,有力有序推进疾控体系改革。
在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建议,首先,应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强化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基本职能,突出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核心职能。
此外,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要发挥北京优势,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要足额配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
最后,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应设立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同时,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能力,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编制数
孙阳介绍,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要加强北京社区的公共卫生相关能力。
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建议,首先要明确权责,结合推行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强化和明晰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权责,村(居)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
其次,要加强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监测预警敏感度。要重点强化社区防控人员消毒技术、网格化管理、个人防护、健康监测等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
还要摸清底数,推动建立社区居民信息台账,将人员信息还原至楼栋(单元),整合租赁居住、基础疾病等信息,做到“人数查清”“人头查清”“位置查清”“管控情况查清”。
最后,还需要协同联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构建环京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新冠病毒变异性的监测追踪
孙阳表示,“北京无小事,事事联政治”,全力守护首都公共卫生安全极为重要。
北京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建议,一方面要以“联防联控机制”为重要抓手,强化北京周边区域疫情防控协同。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建立了“北方十一省”“西部八省”等联防联控机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烈性传染病区域信息沟通共享水平,及时组织跨区域应急演练,强化联合应对处置成效。
另一方面指导制定工作方案,对重点人员重点盯梢管控。北京市要会同内蒙古、河北等地制定专门工作方案,构建发热患者出省入京“防火墙”,完善高风险区域附近交通枢纽、出入境口岸、公路县域出入口等场所的体温监测点设置,及时对有发热等异常症状人员进行登记排查,切实防范鼠疫、炭疽等烈性传染病患者进京风险。
孙阳表示,当前,新冠病毒仍处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传播力更强的新毒株对疫情防控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想要最终战胜疫情,就要全力推进科研创新。“北京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机构数量多、科研人才密集,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口服药物、快速诊断试剂、疫苗等技术的研发。”
同时,还应不断加大云计算、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管理等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使防控更精准、更高效。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毒株的出现,我们应该加大对新冠病毒变异性的监测和追踪,积极开展新毒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研究,为做好相关防控工作争取主动。”孙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