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顺利举办。作为京津冀区域2023年氢能领域的首场盛会,京津冀氢能高峰论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氢能源开启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简称“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主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领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领导,氢能产业领域专家、重点区域、行业组织、央企及龙头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在致辞环节,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问斌表示,氢能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过程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要加强区域联动、深化国际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问斌表示,“在示范应用方面,我国开展了氢能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初步打通了氢能的‘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在产业规划方面,截至目前,各地方政府累计发布了70余项涉氢的政策,构建了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
问斌同时表示,当前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还聚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工业和供能等场景方面相对薄弱,且在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及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仍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问斌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制氢、存储、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加快提高可再生资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的制氢规模,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在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利用氢能作为储能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利用风光资源丰富的新能源电力制氢解决东部发达城市氢能源缺口问题等,构建能源产业结构双升级的发展路径。
三是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与国际合作,继续深化顶层设计,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凝聚合作发展共识,提升氢能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共铸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毛东军在会上提出,北京市应积极搭建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构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毛东军表示,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以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部件与核心材料为代表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首年度氢车上牌超过1000辆,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
“下一步,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毛东军谈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许心超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科委将持续加强北京市氢能领域的科技力量,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能力,推动建设全球领先的氢能技术创新高地。
为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支撑技术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探索,会上,北京市组建的氢能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博、王峰、金勤献、李建秋、韩敏芳、李军、马林聪、缪平、蒋利军、杨思锋、彭永伦、魏利军、高建村任专家委员会委员。